释义 |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 一般成语 基本例句成语故事语法情感出处详细解释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战国策•燕策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后遂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繁体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近义鹬蚌相持;渔翁得利这真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中性词。《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解释: 鹬:一种水鸟,嘴长。蚌: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的硬壳。《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〇:“众人都认道真个倪太守许下酬谢他的,反以为理之当然,那个敢道个不字?这正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姚雪垠《李自成》三卷四章:“咱们在四川同杨嗣昌死打活拼,他却到河南拣便宜,这就是古话说的‘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清·李渔《无声戏》八回:“自古道:鹬蚌相持,渔翁得利。那两家赌到后来,你不肯歇,我不肯休,弄来弄去,少不得都归到头家手里。” 刘绍棠《花街》六:“驻扎通州的官军出了面,鹬蚌相争,渔人得利,通州东关码头收归河防局所有。” 阮增宝;王景芬《银鼠》一九章:“那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咱们就是那个渔翁!” 郭沫若《屈原》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人得利。” 清·李渔《无声戏》一〇回:“他两个鹬蚌相持,少不得是我渔翁得利,先讨他些零碎便宜,到后来再算总账。” 王火《战争和人》三卷二:“估计县里和重庆也许都会出现,要邵化注意,并说他正在安抚学生,避免事态扩大,以免渔翁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