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靡然向风 mí rán xiàng fēng 一般成语 基本例句语法情感出处详细解释 亦作靡然乡风。亦作靡然向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纷纷学习、追随而成一种风气。南朝梁.陆倕〈石阙铭〉:「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无文之典咸秩,于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唐.韦嗣立〈请崇学校疏〉:「陛下诚能下明制,发德音,广开庠序,大敦学校……则四海之内靡然向风,延项举足,咸知所向。」也作「靡然乡风」、「靡然从风」。繁体靡然向風近义靡然从风自敕下之后,天下士大夫之子弟,莫不靡然向风,笃于为学。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七偏正式:作谓语;指形成风气;中性词。《汉书·儒林传》:“黜黄老;刑名;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解释: 靡然:随风偃倒的样子。向风:仰慕风范。指人们纷纷追随,形成了风气。《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乡:同“向”。 《晋书·儒林传》:“逮于孝武,崇尚文儒。爰及东京,斯风不坠……故晋绅之士,靡然向风,余芳遗烈,焕乎可纪者也。” 宋·司马光《论举选状》:“臣谓国家将除积久之弊,立太平之基,天下士大夫皆靡然向风矣。” 清·蔡世远《历代名儒传序》:“我皇上尊经重道,作君作师,超越百王。汉宋以来诸儒,特增从祀两庑。天下靡然向风矣。”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于是怀文之士,莫不向风靡然。” 宋·周麟之《徐度除江东运判》:“今付之以一路之寄,使推所以自治者而治人,则列城向风靡然胥效,庸有不治者乎?” 《新唐书·后妃传》:“数赐宴赋诗,群臣赓和,婉儿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主,众篇并作,而采丽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 清·顾炎武《日知录·拟题》:“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誉上卷,较之风檐结构,难易迥殊,《四书》亦然。发榜之后,此曹便为贵人,年少貌美者多得馆选,天下之士靡然从风,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