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耕三余一 gēng sān yú yī 基本出处详细解释 耕種三年﹐積餘一年的糧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若干邊區人民政府在大生產運動中提出耕三餘一的口號,號召農民積極生產,厲行節約,做到每家一年有四個月的餘糧。 《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解释: 意思是三年耕作,必定有一年的余粮。后用“耕三余一”指努力耕作,储备一定的粮食。明·黄道周《博物典汇·吕氏祖谦论荒政有四》:“古者人尽授田,耕三余一。遗人掌委积以待施惠,廪人诏谷用以治年之丰凶。卒有方千里之水旱,民不捐瘠。” 清·张履祥《与曹射侯》:“夫水之与旱,天运当然,但疏数异耳。古者耕三余一,所以恃其有备,不能为灾而已。” 马南邨《燕山夜话·爱护劳动力的学说》:“在农业上实现耕三余一,在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上保持三年以上的积蓄,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