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睚眦之怨 yá zì zhī yuàn 一般成语 基本例句成语故事语法情感出处详细解释 the smallest grievance; a trifling injury繁体睚眥之怨近义睚眦之恨;隙;嫌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谢罪,范雎说对魏齐要睚眦必报。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含贬义。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解释: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指很小的嫌隙或怨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窦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 明·归有光《朱隐君墓志铭》:“性不能忍睚眦之怨,至老乃益宽和,绝不与人较。”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冀四娘念手足之义,而忘睚眦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