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曾参杀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基本例句成语故事语法情感出处详细解释 Zeng Shen has killed a person; A repeated rumour is liable to be taken as truth繁体曾參殺人近义流言可畏这冤怎申,硬叠成曾参杀人。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辞院》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主谓式:作宾语;指流言;含贬义。《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解释: 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之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南朝宋·鲍照《谢随恩被原疏》:“繇臣悴贱,可侮可诬,曾参杀人,臣岂无过。” 唐·李端《杂歌》:“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 张恨水《啼笑因缘续集》五回:“纵有阳虎同貌之奇闻,实益曾参杀人之噩耗,特此奉闻,诸维朗照。”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 宋·陈师道《谢傅监》诗:“为食有鱼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投杼之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