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干名犯义 gàn míng fàn yì 一般成语 基本语法情感出处详细解释 干犯名教和道义。违背世俗礼教,冒犯公义。凡十恶、奸盗诈伪、干名犯义,有伤风俗及犯赃至徒者,书其名于申明亭,以示惩戒。清.顾炎武⎣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日知录.卷一三.清议》繁体干名犯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中性词。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解释: 干;犯:侵犯。违背礼数和道义。宋·袁燮《权大安军杨震仲谥节毅谥议》:“圣贤立论,其严如此,后之为臣者,其可干名犯义而自弃于小人之域乎?” 《元史·刑法志四》:“诸子证其父,奴讦其主,及妻妾弟侄不相容隐,凡干名犯义为风化之玷者,并禁止之。” 清·李渔《十二楼·鹤归楼》二回:“就云雨绸缪之际,忽然想到此处,也有些不安起来,竟像这位佳人不是自家妻子,有些干名犯义的一般。” 明·倪元璐《封文林郎福建道监史马公鼎臣暨配封孺人刘氏墓志铭》:“醉饱之失,人何必无。吾求不干犯名义;缺陷伦常则已耳。” 清·陈作霖《赵武灵王魏孝文帝合论》:“权臣怙势,干犯名义,致成探鷇之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