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东飘西荡 dōng piāo xī dàng 常用成语 基本例句语法情感出处详细解释 谓不固定,没有着落。谓无定向地漂浮。四处飘泊不定。比喻生活不安定。小子姓唐名国相……去汴梁买马。不想东飘西荡,将本钱尽行折了。《孤本元明杂剧.苏九淫奔.第一折》 今日弄得东飘西荡,子不认母,节不成节,乐不成乐,自贻伊戚如此。《隋唐演义.第五一回》也作「东扬西荡」。繁体東飄西蕩近义东飘西泊;徙两个人连忙用力把船稳住,但是船依旧东飘西荡。 ★巴金《家》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不稳定;中性词。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买马,不想东飘西荡,将本钱尽行折了。”解释: 飘;荡:漂泊不定。形容生活没有着落,四处漂泊。明·无名氏《苏九淫奔》一折:“小子姓唐名国相……去汴梁买马,不想东飘西荡,将本钱尽行折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三二回:“况且你七岁上就卖在档子班里,东飘西荡,这姓黄的果然是你的同乡,你也不会认得他的。” 王火《战争和人》三卷八:“当年这房子里的主人和仆人,曲终人散,一场八年的抗战,有的东飘西荡,有的已经去到另一个世界。” 明·姚广孝《杨白花》诗:“西荡东飘意难必,断送春光何太疾?” 清·俞万春《荡寇志》一一二回:“车夫道:‘这人姓颜,名叫树德……向来东飘西泊,不知住处。’” 郁达夫《过去》:“嗣后两三年来,东飘西泊,却还没有在一处住过半年以上。” |